中药坊飘出面包香,年轻人排起长队。近日,厦门市中医院药膳体验馆推出的“药膳面包”引发年轻人排队抢购。当归、茯苓、枸杞等中药材与西式面包跨界融合,凭借其独特风味与健康概念,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晋网红,吸引众多好奇的食客前来尝鲜。
“我平时会看中医调理体质,听说医院卖面包立刻有了兴趣。”市民张晓购买了一款夹心面包,“初尝是面包香,细品又有淡淡药草回甘,我很喜欢这种口味,价格也公道。”
近年来,中药茶饮、中药面包、中药冰激凌、中药火锅等跨界饮食产品轮番进入市场,受到许多消费者喜爱。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对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也更舍得在健康管理上花钱。他们的健康观念里,“治未病”、追求身体和精神的好状态等尤为重要。“药膳面包”的走红,正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不爱“吃咖啡之外的苦”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寓养于食”,希望在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体验的同时,也能轻松便捷地获得调理身心的健康益处。厦门市中医院主任药师郑东表示,所有药膳配方均由中医药团队严格把关,科学的配比既保留了食物本身的鲜美,又满足了健康需求。
对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说,这类跨界饮食产品的生产和运营实践也颇具探索意义。去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到,要“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医药文化加快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化”。今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 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指出,要“以‘中药+’促进产业延链发展,丰富保健食品、食药物质等产品高质量供给”。“药膳面包”等产品的出现,正是对这一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
从更深层次看,“药膳面包”的走红不仅是一款美食产品的商业成功,更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一次成功对接与融合。它巧妙地打破了“中药=苦口”的刻板印象,让传统养生不再是需要毅力坚持的“硬扛式进补”,而是转化为轻松融入日常饮食的自然选择与生活情调。这种充满活力的创新尝试,再次确证了让中医药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命力的有效路径——既要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智慧精髓,又要与时俱进地创新表达方式和应用场景,使之真正契合当代人的需求和审美。
在肯定创新的同时,也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一方面,此类产品在营销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夸大功效,明确药膳的定位是辅助调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督促生产单位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药材用量安全可控。
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尝试,让中医药文化进一步“潮”起来,成为当代人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